阅读 Okhttp3.0 以及 Retrofit2.0 相关技术博客总结
阅读关于 Android 通信库 OKhttp ,Retrofit 的一些博客以及源码的收获和总结。
Http
阅读该篇文章:
Http 优化方向
带宽:如果说我们还停留在拨号上网的阶段,带宽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严重影响请求的问题,但是现在网络基础建设已经使得带宽得到极大的提升,我们不再会担心由带宽而影响网速,那么就只剩下延迟了。 延迟:
- 浏览器阻塞(HOL blocking):浏览器会因为一些原因阻塞请求。浏览器对于同一个域名,同时只能有 4 个连接(这个根据浏览器内核不同可能会有所差异),超过浏览器最大连接数限制,后续请求就会被阻塞。
- DNS 查询(DNS Lookup):浏览器需要知道目标服务器的 IP 才能建立连接。将域名解析为 IP 的这个系统就是 DNS。这个通常可以利用DNS缓存结果来达到减少这个时间的目的。
- 建立连接(Initial connection):HTTP 是基于 TCP 协议的,浏览器最快也要在第三次握手时才能捎带 HTTP 请求报文,达到真正的建立连接,但是这些连接无法复用会导致每次请求都经历三次握手和慢启动。三次握手在高延迟的场景下影响较明显,慢启动则对文件类大请求影响较大。
Http1.0 与 Http1.1 的区别
HTTP1.0最早在网页中使用是在1996年,那个时候只是使用一些较为简单的网页上和网络请求上,而HTTP1.1则在1999年才开始广泛应用于现在的各大浏览器网络请求中,同时HTTP1.1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HTTP协议。 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:
- 缓存处理,在HTTP1.0中主要使用header里的If-Modified-Since,Expires来做为缓存判断的标准,HTTP1.1则引入了更多的缓存控制策略例如Entity tag,If-Unmodified-Since, If-Match, If-None-Match等更多可供选择的缓存头来控制缓存策略。 带宽优化及网络连接的使用,HTTP1.0中,存在一些浪费带宽的现象,例如客户端只是需要某个对象的一部分,而服务器却将整个对象送过来了,并且不支持断点
- 续传功能,HTTP1.1则在请求头引入了range头域,它允许只请求资源的某个部分,即返回码是206(Partial Content),这样就方便了开发者自由的选择以便于充分利用带宽和连接。
- 错误通知的管理,在HTTP1.1中新增了24个错误状态响应码,如409(Conflict)表示请求的资源与资源的当前状态发生冲突;410(Gone)表示服务器上的某个资源被永久性的删除。
- Host头处理,在HTTP1.0中认为每台服务器都绑定一个唯一的IP地址,因此,请求消息中的URL并没有传递主机名(hostname)。但随着虚拟主机技术的发展,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可以存在多个虚拟主机(Multi-homed Web Servers),并且它们共享一个IP地址。HTTP1.1的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都应支持Host头域,且请求消息中如果没有Host头域会报告一个错误(400 Bad Request)。
- 长连接,HTTP 1.1支持长连接(PersistentConnection)和请求的流水线(Pipelining)处理,在一个TCP连接上可以传送多个HTTP请求和响应,减少了建立和关闭连接的消耗和延迟,在HTTP1.1中默认开启Connection: keep-alive,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TTP1.0每次请求都要创建连接的缺点。
SPDY 对 Http1.x 的优化
2012年google如一声惊雷提出了SPDY的方案,优化了HTTP1.X的请求延迟,解决了HTTP1.X的安全性,具体如下:
- 降低延迟,针对HTTP高延迟的问题,SPDY优雅的采取了多路复用(multiplexing)。多路复用通过多个请求stream共享一个tcp连接的方式,解决了HOL blocking的问题,降低了延迟同时提高了带宽的利用率。
- 请求优先级(request prioritization)。多路复用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是,在连接共享的基础之上有可能会导致关键请求被阻塞。SPDY允许给每个request设置优先级,这样重要的请求就会优先得到响应。比如浏览器加载首页,首页的html内容应该优先展示,之后才是各种静态资源文件,脚本文件等加载,这样可以保证用户能第一时间看到网页内容。
- header压缩。前面提到HTTP1.x的header很多时候都是重复多余的。选择合适的压缩算法可以减小包的大小和数量。 基于HTTPS的加密协议传输,大大提高了传输数据的可靠性。
- 服务端推送(server push),采用了SPDY的网页,例如我的网页有一个sytle.css的请求,在客户端收到sytle.css数据的同时,服务端会将sytle.js的文件推送给客户端,当客户端再次尝试获取sytle.js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到,不用再发请求了。SPDY构成图:
Http2.0 与 Http1.x 的区别
- 新的二进制格式(Binary Format),HTTP1.x的解析是基于文本。基于文本协议的格式解析存在天然缺陷,文本的表现形式有多样性,要做到健壮性考虑的场景必然很多,二进制则不同,只认0和1的组合。基于这种考虑HTTP2.0的协议解析决定采用二进制格式,实现方便且健壮。
- 多路复用(MultiPlexing),即连接共享,即每一个request都是是用作连接共享机制的。一个request对应一个id,这样一个连接上可以有多个request,每个连接的request可以随机的混杂在一起,接收方可以根据request的 id将request再归属到各自不同的服务端请求里面。
- header压缩,如上文中所言,对前面提到过HTTP1.x的header带有大量信息,而且每次都要重复发送,HTTP2.0使用encoder来减少需要传输的header大小,通讯双方各自cache一份header fields表,既避免了重复header的传输,又减小了需要传输的大小。
- 服务端推送(server push),同SPDY一样,HTTP2.0也具有server push功能。
OKHttp
阅读以下文章:
OkHttp 的优势
- 支持 HTTP2,而 HTTP2 通过多路复用技术支持在一个单独的 TCP 上进行并发
- 如果 HTTP2 不可用,连接池复用技术可以降低延时
- 支持 GZIP,压缩下载体积
- 响应缓存,可以减少请求次数
- 会从很多常用的连接问题中自动恢复
- 如果您的服务器配置了多个IP地址, 当第一个IP连接失败的时候, OkHttp会自动尝试下一个IP
- OkHttp还处理了代理服务器问题和SSL握手失败问题
关于复用连接池
Http 通信时,要先进行 Tcp 握手,保证通信传输的可靠性,但是频繁的建立/断开,自然效率不高,因而出来了 keep-alive 一词。浏览器跟服务器均能视不同情况保持一定数量的 keep-alive Socket。
okhttp Okhttp支持5个并发,默认链路生命为5分钟(链路空闲后,保持存活的时间)。
更进一步 okhttp 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 Socket,建立了复用连接池。判断 Socket 是否还有效,用的是 引用计数法(虽然说主流 JVM 都淘汰了这种方式),清除无效的 Socket 用的算法是 标记-清除。另外 引用计数法采用的最弱的引用方式-虚引用,虚引用存在的作用就是为了跟踪对象被引用的状态。
另外还有 弱引用来保持一层防护,在找不到满足清除条件的连接时。找到最不活跃的连接来进行清除。
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保存多个活跃的健康的 keep-alive 链接。
关于缓存策略
这个涉及的主要是 HTTP 缓存策略比较简单,可以直接参考 OkHTTP 源码分析(缓存策略)
关于任务队列
okhttp 对于任务的请求采用了 Dispatcher(反向代理)技术和线程池(ExecutorService 来创建单例线程池)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,实现了高并发和低阻塞的运行方式。
而对于反向代理,是一种典型的单生产者多消费者的模型。这样的好处自然很多,显然减少了对于单个服务器的压力,通过 Dispatcher 去分发这些请求到不同的服务器上,实现负载均衡。
另外 okhttp 还用双端队列来进行任务的缓存。而对于等待队列的移动 okhttp 采用了在 try/finally 中调用 finished 函数,而并没有用锁来实现。
Retrofit
基本用法
第一步,声明API接口
public interface GitHubService {
@GET("users/{user}/repos")
Call<List<Repo>> listRepos(@Path("user") String user);
}
第二步,构造出 Retrofit
对象:
Retrofit retrofit = new Retrofit.Builder()
.baseUrl("https://api.github.com/")
.addConverterFactory(GsonConverterFactory.create())
.build();
第三步,得到 API 接口,直接调用:
GitHubService service = retrofit.create(GitHubService.class);
Call<List<Repo>> repos = service.listRepos("octocat");
最后,就是调用 repos
执行 Call :
// sync
repos.execute();
// async
repos.enqueue(...);
总体设计
Retrofit 总体上设计的非常巧妙。
Retrofit非常巧妙的用注解来描述一个HTTP请求,将一个HTTP请求抽象成一个Java接口,然后用了Java动态代理的方式,动态的将这个接口的注解“翻译”成一个HTTP请求,最后再执行这个HTTP请求
运行机制
刚才讲到GitHub github = retrofit.create(GitHub.class);代码返回了一个动态代理对象,而执行Call<List
> call = github.contributors("square", "retrofit");代码时返回了一个OkHttpCall对象,拿到这个Call对象才能执行HTTP请求
另外在 create() 函数中有这样一句代码:
return new MethodHandler<>(retrofit.client(), requestFactory, callAdapter, responseConverter);
MethodHandler对象,一个MethodHandler对象中包含了4个对象
- okhttpclient:retrofit 基于 okhttp,故这个是默认生成的。
- requestFactory:解析一个接口,比如上面的Github接口,结果就是得到整个Http请求全部的信息,还会通过@Path和@Query注解拼接Url
- classAdapter: 让不同平台都能使用,即已经存在的OkHttpCall,要被不同的标准,平台来调用
- responseConverter:它将response转换成我们具体想要的T。Retrofit提供了很多converter factory。比如Gson,Jackson,xml,protobuff等等。你需要什么,就配置什么工厂。在Service方法上声明泛型具体类型就可以了。
获取以上四个对象就是为了执行下面这句:
Object invoke(Object... args) {
return callAdapter.adapt(new OkHttpCall<>(client, requestFactory, responseConverter, args));
}
这句也是动态代理里面的核心方法。最后返回一个 call 对象,接着调用Call对象的execute()或enqueue(Callback